走進課室統一學習是工業革命之後出現的教育趨勢,目的在於讓教育普及,令所有國民都能達至某一教育水平,至於是否繼續上大學或是進一步深造,則是個人選擇。在提升大眾教育水平的前提下,這種有系統至差不多劃一的教育體制彷彿無可厚非,那是,如果我們假設全世界人類的天賦、個性、喜好及能力都是相同的話,與此同時,社會亦要預備好承受人才劃一以及不少工種會在市場上漸漸消失的惡果。 非牟利團體「教育大同」素以推動「教育有選擇」為目標,主張家長因應孩子的能力及需要,為他們選擇最適合的教育模式。創辦之初主要透過開辦論壇,去展現不同的教育模式。二零一六年起,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支持為期三年的項目,與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堅樂二小)合作,首次在主流學校內推動不同的教育模式。這個「感.創.做」計劃,就由兩個「敢」的團隊走在一起,為香港新一代提供一種顛覆傳統死記硬背及催谷文化的教育方法。 感受學生需要 「教育大同」創辦人張惠侶表示:「『Learning by Doing』,顧名思義就是邊做邊學。項目名叫『感.創.做』,是要學生多去感受自己及身邊的人和事,敢去創造,並通過動手去做而學習。老師在過程中,亦要多感受學生需要,敢去創新,敢用不同方法幫助學生發揮潛能。學校管理層要感受學生、老師及家長的需要,敢將學生的教育而非考試分數及學校排名放在首位,為推動真教育作出堅持。我們希望利用三年時間,把這教育的價值觀植根於學校管理層及老師的心中,並透過每天想、每天做,作深層的內化,放棄以爭分數作為標準,以促進孩子的全人發展及培育他們具備二十一世紀需要的能力為目標。就算在項目結束後,堅樂二小及曾參與計劃的其他學校的老師也能繼續成為敢用不同方法去成就孩子的教育典範。」 撰文:許芷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