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ckey Club "Learning By Doing" Academy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常見問題

圖片

1. 學生在課堂上出現情緒問題,老師可以怎樣處理?

圖片
譚佩盈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

​
同學有情緒,未必等於他想影響課堂,可能只是想表達。老師的心需要定,然後才可以處理問題。

曾經有一位同學忘記帶學習記錄,於是開始有情緒、大叫。當時我叫全班同學一起靜靜回想上一課的學習,然後去照顧那位同學的情緒,原來家長忘了提醒他帶,所以不開心。我明白了其實他不是有心想搗亂課堂。


圖片

2. LBD課堂讓學生多表達,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課堂會否變得沒有秩序?
​​

周頌恩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我會先讓小朋友學習:第一是平和,鼓勵小朋友經常微笑、輕聲說話、與別人說話時要有禮貌,這會大大減少課室噪音;第二是愛,要多分享、幫肋及接納別人,也會減少同學之間的衝突。第三是尊重,小朋友分享時要用心聆聽、保持安靜,視線向着分享中的同學和老師。一年級的小朋友先學懂這些價值觀,他們會有同理心地遵守,課堂會更順暢。
圖片
圖片
鄭進輝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以往我會告訴他十件不能做的事、十件可以做的事。但現在我會改為向他們提問:甚麼可以做、甚麼不可以。我想留一點空間,每位同學都可以說。然後整合五至六條寫在黑板上大家一起遵守。下一步再問他們:遵守不了怎麼辦?他們要自己想方法。這個過程讓他感覺到規則是屬於自己的,他們會更願意承受這些規則和後果。

圖片

3. 學生有能力做反思嗎?

圖片
冼韻妍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我們會以為小一學生的反思能力不高,其實不然。每完成一個單元後,我會請學生以填顏色的方式自評,包括是否懂得表達、聆聽別人、有待進步的地方等等。學生自評的結果與我的評價很接近,意味著其實小一學生也能檢視自己的表現。

反思有很多方法:可以填顏色、可以畫畫,但老師要尊重、接納他們的想法,尤其是彼此想法不一時,真的要給空間他們發揮。
圖片

  4. 若學生不懂表達或性格內向,老師可以怎樣引導學生反思?

圖片
梁杏茹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我記得去年有一位自閉症男同學,他難於表達自己。在進行一項協作活動時,他參與不了,於是我派了畫紙給他,讓他畫設計。給果他給我的設計圖都畫得非常仔細。這讓我反思:即使有些同學的口語表達能力有限,但老師就是需要用不同方法,讓每位同學有表達的機會,可以參與得到。


冼韻妍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我會先了解是甚麼原因引至他們未能表達,有兩個可能性:第一是害羞,未能在人前表達。那我會走過去叫他細細聲講,慢慢再訓練他大膽些。但如果有小朋友未做到反思,我會先向平日善於表達的同學提問,有了方向後其他同學便會跟着說。


圖片
圖片
楊碧蓮老師
循理會美林小學
​

其實不用刻意引導。他們感到安全便會發表意見,例如有小朋友喜歡畫畫,我會趁他畫畫時聆聽他說話,後來他便慢慢開始主動答問題,LBD課沒有對與錯,老師願意聽、他們便願意分享,重點是給予他們時間及安全感。
圖片

5. 如何選擇教學活動及設計自學任務?

圖片
林穎謙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在LBD的課堂我會彈性一點,要觀察同學的反應而調整。譬如有一課我講「保護私隠」,這個概念對二年級是抽象的,如果按着教案去教,他們就沒有太大興趣。那次我播放完片段後,就即場與他們做一場戲,由我來扮壞人:「現在林老師想看你的名字、電話及住址!」他們會好有興趣,並會即時給我回饋,這就是一個課堂彈性的例子。互動的過程也是非常好的經歷,讓我好享受課堂。
圖片

6. LBD課堂中,如何照顧NCS學生的學習需要?

圖片
周潤康老師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新會商會學校
​
傳統課堂有統一的標準:就是要考高分。但非華語學生在書寫、溝通有困難。在LBD課堂,框架就放寬了,他們知道自己的角色及能力。我們給每個人訂立統一的學習方向、但不同的學習目標,大家朝着同一方向完成任務。過程中他們要協作,NCS學生雖然在語言或溝通能力較弱,但創意高。大家取長補短,既是照顧學習差異,也同時是一種更貼近社會的一種學習方式。

圖片

7. 如何照顧SEN學生的學習需要?

圖片
廖韻文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如果SEN學生不想做的話,我會容許他們不做,因為LBD 的時間很鬆動。即使他下一課不想做,我也不會強迫他。有時我會容許他們用另一方式表達,無論寫、畫都可以。因為空間多了,老師的自由度也增加了,讓老師更容易處理學習差異。


鄭進輝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當面對內向、較靜的學生時,我會邀請他們分享意見,再從旁作引導,通常用選擇題代替開放式題目,讓他們知道自己也做得到。我們有協教老師,可以協助從旁聆聽及照顧小朋友的需要。
圖片
圖片

8. LBD課程如何能​銜接高年級常識科?

圖片
陳俊林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

其實我覺得LBD課程是超前於四至六年級的,因為我們做小組協作、找資料、篩選資料、組織、表達,其實是高年級專題研習的能力。我感覺低年級的學生在這方面的能力較高,因為他們有很多機會實踐。反而我覺得不是銜接,而是裝備了學生到高年級或中學可以應付專題研習的活動。

鄭進輝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在高小專題研習也有探究活動,例如製作模型車,同學的作品都比較千篇一律,只是在外觀上有分別。反觀,對於接受LBD教學方式的初小學生,成品就非常多元化,創意比較多。高小比較集中知識的傳授,LBD讓學生在初小已經學習態度、
技能,例如學懂尊重別人、如何聽取及表達意見,讓他們到高年級都能運用出來。

圖片
圖片
劉秀雯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今年升小四的學生是第一屆參與LBD的小朋友,他們考出來的成績不但沒有變差,反而比以往級別的小朋友好。為甚麼呢?我們會考核小朋友對日常生活現象的看法、並提供建議, 而在平日LBD課他們有很多機會觀察、分享。所以LBD過渡至高小課程不需要特別大的銜接。


圖片

9. ​沒有紙筆評估,如何知道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

圖片
楊文珊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我們可以透過與學生的對答瞭解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譬如三年級會教「力」的主題,這個概念很抽象,我會叫他們舉例子說明。有小朋友講得出「拉門」、「推門」就涉及拉力及推力,我就知道他掌握了概念,不用多加解釋。


​劉秀雯老師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平日課堂有時間讓小朋友完成任務,小朋友做到了,就代表他已掌握所學內容。我們還有一個總結性評估,在每個單完完結時做,看看他們是否掌握了能力、態度。小朋友也會做自評、家長也會給予回饋,這比紙筆評估更加立體。而紙筆評估雖然可以考核知識,但就不能評估小朋友的態度和技能。
圖片
圖片

10. 學生的作品不似老師的預期怎麼辦?

圖片
鄭進輝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對老師來說,這的確是很大的障礙,要提醒自己「過程比結果重要」需要花一些時間。我沒有刻意追求很漂亮的作品,但始終會有一些準則,例如判斷學生能否吸收課堂當中的知識。有些學生的作品不完美,甚至可能已經有所損壞,但若他們在製作過程中學到互相尊重就可以了。邀請家長到校欣賞學生的成品時,展出的亦未必是最漂亮的。但小朋友能興高采烈地與家長分享製作的過程,正能夠反映「過程比結果重要」。

譚佩盈老師
仁德天主教小學


這是很常見和自然的,老師會希望同學作品達到一定的要求,但我會經常提醒自己:LBD的學習重點是甚麼?譬如之前有一項任務要同學自行設計一隻大象的外型,學習目標是要讓他們明白每人都有獨特的地方,而非誰畫得較好。
圖片
© 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 2022 版權所有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