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
坐多過郁,不只是上班族的通病,也是現今孩子的日常。孩子要盡早戒掉「動、吵、玩、髒」的童年特質,然後努力學習,天天向上。家庭與學校,是孩子「通勤」的起點與終點。家校一起合作,「小老餅」活在成人的期望之中,趕急的學習讓他們無暇認識自己;不知自己喜惡,人叫我做便跟着做,談何自主學習? 全球已有大量研究指出,「動」與「自由玩」才真正有助孩子成長與學習,有得揀,學生先至係老闆。教育大同在堅樂第二小學推行動手學項目「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希望透過「動手做 Learning by Doing」,讓老師學習放手,從根本的教育理念開始改變,讓學生發展出有利自主學習的性向與能力。即使學校願意帶頭改變,更不能少得家長支持。堅二小幾個家長執筆,娓娓道來校外球場的小故事。家長絕對有能力放手,有能力選擇,守護孩子快樂學習與成長。
0 評論
「做唔晒唔緊要,老師會等你,陪你一齊做。」這句說話,由一位老師說出來,殊不簡單。韓愈在《師說》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來到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老師還多了一個責任--「同行」。 「與學生共享教育主導權,師生平等,50:50 就最好。」這是一位小學一年級老師的心聲。過去一個學年,亞斯理衛理小學一年級的常識科,不用教科書也不考試,「動手學」 Learning by Doing(LBD)直接連結常規課程,逢星期五的下午時段是體驗學習。「上課的時候,我看見學生有笑容又投入,就知道他們真的喜歡這些改變。」 體驗比書本好的事 「原來佢嘅心地咁好!」老師像發現新大陸一樣。為了配合感恩節,同學成為校園小天使,需要籌辦一場別開生面的「感恩派對」。老師分工之後,同學們要合作,到超市購買食材時,力氣較大的主動協助搬運食物;學習書信用語,繪製心意卡的同學;致送心意卡和食物時,要有禮貌地表達謝意。老師觀察到同學樂於助人,學會考慮別人感受,同理心也有增加。「LBD課程給學生另類體驗,吸收及理解比用教科書更好。」老師們都一致認同。 閱讀全文:www.mpweekly.com/culture/另類教育-堅樂第二小學-動手學-76154
撰文:林靜儀(教育大同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課程支援 ) 攝影:循道衛理聯合教會亞斯理衛理小學提供 男生蹲在粉紅色女廁的廁格門外,女生站在粉藍色男廁的洗手盆上,搞邊科?男生正按着設計圖,繪畫廁格的名牌;女生就拿着樹葉貼紙,裝飾洗手盆上的鏡子。究竟是什麼課堂?常識?還是美術?這是大圍循理會美林小學的創藝科課堂。 這個景象,讓在背後輕輕推波助瀾的「教育大同」感動不已。四年前,一羣父母眼見香港孩子學得辛苦,奮勇落場,成立非牟利團體「教育大同」,希望透過呈現教育的不同可能,推動家長反思教育,想不到這兩年更走入主流學校,嘗試打破框框,實踐理想中的自主學習。得到賽馬會資助,教育大同與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合作,開展為期三年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每週至少兩三個下午不設常規課堂,試行「動手學」Learning by Doing (LBD)。 原本以為只是一間學校的小小實驗,近兩年下來,已經促成一個LBD的學校網絡,有六間小學參與,其中三間小學已經開始推行LBD。一間在觀塘的學校輕輕拍翼,改變之風就吹到大圍的另一間小學。 位於觀塘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是一間「短命學校」,這個學年是學校生命的倒數第七年。2016年9月,堅二小學與教育大同在賽馬會推動下,推行一個三年計劃,名為「感‧創‧做大本營」。汲取去年的經驗之後,老師們今年決定為小一學生度身訂做一個「適應年」。課程發展主任黃翠霞老師撰文,總結了上學期的感受。 九歲才讀二年級,有幾多香港家長接受到?患有學習障礙的學生,有幾多學校教得到?媽媽Salina形容兒子日行轉校之後,有如辭去一份打不來的工,終於可以鬆綁。
「如果日行的生活,只為應付學校,他確實是一個好低分的人。」Salina曾經是幼稚園老師,她認為每個小孩都是獨特的。快與慢從來都是相對,讓孩子慢慢來,有可能嗎? 閱讀全文: www.mpweekly.com/culture/教育-怪獸家長-另類教育-39684 因為孔子所以做老師,入行後才發現,在教學框架下,難以帶着學生「遊於藝」。韓琳老師1998年開始教書,原本以為由半日制轉做全日制,可以讓學生早上學習,下午做功課,放學後可以擁有自己的時間。「可惜實際上是加重學生和老師的負擔。」韓老師說。
韓老師去年才加入堅樂第二小學,終於有機會感受夢想中的教學方式。學校下午不設堂,舉行Learning By Doing感創做計劃,讓學生動手做、動手學。 「一個下午的時間不少,許多學校都會安排三節課。」韓老師說。即使有學校願意加入活動教學的元素,通常都是安排在正規課堂以外的時間。即使願意安排在課堂時間,也只會是一年一兩個特別活動。「要培養學生創意、合作、溝通、體能等不同能力,需要付出時間,一年一兩堂,做不了什麼。」 「教育大同」與校長一直認為,LBD不只是為學生而設,也是老師再增值的機會。一個學年過去,韓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未見太大改變,但是他已經開始有一些新的想法。「例如教作文的時候,是否可以走出課室?他們可以觀察一棵真正的樹,再學習書中的作者如何描寫。」韓老師說。 當然,這種教學方式需要更多時間,課前也需要更好的規劃。現時堅樂第二小學都是以大班為主,一班最少三十人。即使功課量不多,老師也要兼顧行政工作。要將活動教學的模式搬到早上,除了老師思維改變,也許在時間表和資源上都要重新分配。 其實沒有事情是不可行,一切只是需要更多時間。只是,在這個每分每秒都在競爭的社會,時間就是最奢侈的金錢。教育局、學校、老師、家長,又會如何換算這個貨幣? 閱讀全文: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怪獸家長-另類教育-自學-39220 「我討厭返學。」因為這句說話,May與丈夫決定替兒子陳朗熙轉校,在芸芸學校之中,他們選擇堅樂第二小學。家住美孚,也情願跨區上學,是什麼吸引到他們呢?
缺乏長遠計劃的政府,在十年前的小學殺校潮之後,眼見元朗區及觀塘區的小學學額短缺,重開三間棄置學校,限定九年的辦學時間。 位於觀塘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是其中一間「短命學校」,到了今年9月,其生命將踏入倒數第七年。 新手校長為實踐心目中的理想學校,下午不設常規課堂,舉行Learning By Doing 感創做計劃。 轉校,不只小朋友開心,家長也上了育兒新一課。完全放手,不檢查功課,甚至玩了才溫習--為什麼不可以呢? 閱讀全文: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快樂轉校記-想玩就玩-2 撰文: 伍詠欣 攝影: 劉玉梅、譚志榮、伍詠欣 習慣使用八達通的同學,第一次如此認真研究巴士路線牌。 上學期的考試之後,同學迎來了為期五天的「全日LBD」活動。
今天是「全日LBD」的第二天,班主任韓琳老師帶着他的大水壺,背上背包,步向「四信班」課室。課室內的同學巳分成小組,嘰嘰呱呱地吵鬧。”Dingdong Dingdong”,韓老師戴着咪高峰說,全班同學停下來拍手回應「拍拍,拍拍拍」,然後慢慢靜下來。 這一天 你的名字是「領隊」 「四信班」同學的活動方向,是從上學期LBD活動「理想校園」延伸出來:一個互相尊重的校園應該是怎樣?導師Olive與韓老師引導同學思考平日的校園生活細節,訪問事務員。今天,他們將會出發去石硤尾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參觀《勞力是……#窮得只剩份工》展覽。 閱讀全文: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教育-怪獸家長-另類教育-36906 撰文: 伍詠欣 攝影: 劉玉梅、譚志榮、伍詠欣、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早上7點半,天已光亮。坐巴士上山,半睡半醒來到觀塘的順安邨。幾個身穿黃色運動服的學生與我一同下車,我跟着他們穿過露天停車場入口,轉一個彎,眼前先迎來一個仍在維修的籃球場。
校長也有夢想 地面灰濛濛一片,四面有膠帶圍起施工範圍,旁邊就是學校。粉藍色外牆的一面掛上校名,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下稱:堅二小學)。火柴盒般的校舍高六層,外牆分別塗上不同淡粉色,方正的外形多了一點活潑。 踏入9月中,天氣仍未見清涼。校長蕭婷站在校門,跟學生打招呼。 “You’re five minutes earlier today, good job!” 她向一位少數族裔女生說。 另一位媽媽目送兒子踏入校門,校長問他,”What do you say to your mom?” “Byebye.”男生向媽媽揮揮手,拿出學生證「打卡」。 今年是蕭婷接管這所學校的第二年,學校的「壽命」只餘下七年。學校前身是葛量洪教育學院校友會觀塘學校,由司徒華於上世紀六十年代創辦,2008年因收生不足被殺校。隨着觀塘區內有多個公共屋邨及屋苑落成,校舍被凍結七年後,由政府主動邀請辦學團體營運,不過辦學權只有九年,是全港三間「短命學校」之一。 「九年限期」是起點不是終點 蕭婷接任堅二小學校長一職之前,在舊校已任職十七年。由普通教師轉為英文專科老師,再升為主任及副校長兼任行政工作。蕭婷說,如果不是限定九年的任期,她也未必有打算做校長,因為她未能有心理準備把一生人都投進一個可望而不可即的夢想。「在前線繼續教學,直接影響學生當然沒問題,但是要在校長的位置,才能改革,才能帶動老師改變教學模式。我希望有一個新地方,可以提供心目中的理想教育。」 什麼是理想教育? 「學生可以鍾意返學,發掘到自己的強項,從而帶動到平日的學習。只要能夠提升學生返學的動機和動力,我已經滿足。」 為了「我鍾意返學」 你去得幾盡 可是在催谷文化下成長的學生,有幾多個講得出「我鍾意返學」? 為了這個理想,校長可以去到幾盡呢? 曾有研究指出,假如學生不用放假,用兩年半的時間,就可以完成六年的小學課程。為什麼小學的基礎教育需要定為六年呢?除了學習知識之外,學生在學校還學會什麼?在羣體生活中,學會與人溝通的技巧;在各式各樣的體驗中,了解自己的強弱項;在面對挑戰的時候,嘗試用創意解決問題。 這一切,不是每天坐在課室八小時聽老師講書就能學到。於是,學校的時間表出現了新意。 午飯之後,不設常規課堂。換言之,中英數等學科,下午不是屬於你們的,下午是一個不一樣的學習國度。 閱讀全文: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怪獸家長-另類教育-自學-36908 撰文: 伍詠欣 「我鍾意返學!」今日如果聽到這句話,要不懷疑學生是否被架刀在頸才就範說出,要不學生就是撞邪。
老師講書悶?知識一向都是沉悶。困在課室很厭悶?返學就是痛苦。學生失去動力?學習就是充滿挫敗。 提早讓學生感受社會的殘酷,學海無涯就是「有排捱」。由紙筆到電腦到智能手機,社會演化了好幾代。我們的教育,還是一樣的課室,一樣的科目,一樣的時間表。每個不同的學生,學習同樣的課程。每個不同的老師,使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教育局主張的自主學習,在緊絀的資源、有限的時間、讀不完的課程、鬥不斷的競爭之下,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作不了主。 缺乏長遠計劃的政府,在十年前的小學殺校潮之後,眼見元朗區及觀塘區的小學學額短缺,重開三間棄置學校,限定九年的辦學時間。 位於觀塘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是其中一間「短命學校」,到了今年9月,其生命將踏入倒數第七年。 沒有獎牌,沒有歷史,沒有校友,相信不是家長那杯茶。 但是也沒有包袱。 下午不設堂,老師與同學一起在遊戲中學習。記者由2016年9月開學開始採訪,過去十個月見證老師與學生的成長,一起尋回教育的初心。 伍詠欣 專題組記者 閱讀全文: https://www.mpweekly.com/culture/怪獸家長-另類教育-堅樂第二小學-368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