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
0 評論
「感。創。做」大本營計劃雖主力為學生推行體驗學習課程,然而非常著重於過程中,使各持份者包括:校長、老師、學生、家長、夥伴及「感。創。做」團隊,一同組成學習型社群(Learning Community),共同推展「感。創。做」精神 - 敢感受。創新路。動手做 ! 事實上由開學九月中至今這六個半月時光,團隊邊做邊學;隨錯隨改;在不斷反思中,對香港學校教育掀起幾段浪漫迷思。
按此閱讀全文 試想上述那些男生,他們走在一起討論做個甚麼菜時,當中有人反對、有人和議,有人反建議-他們學到表達、聆聽、溝通、談判;得到共識後大夥兒夾錢去買餸-他們學到合作、計算;到某同學家弄一次;他們學到自決,負責任、自學,這些我們不斷希望能培養學生的素質,他們未上堂已經自行試練,更重要是他們能在這種學習中獲得信心,滿足,與喜悅。當然,食物本身對孩子的吸引力遠超課本,但LBD課容讓孩子自己作主、多讓他們嘗試、不以分數來評價學生的這些本質,就讓學生的焦點放在做好這件有趣的事上面,讓他們自願地建立起21世紀需要的重要技巧,也讓老師看到,教學不一定要由老師主導,亦不一定要先有完備的文字計劃,邊做邊改邊完善也是學習的方法之一。老師亦能對孩子整體性格與能力有更深入的理解。孩子之間的互動與評價以及老師的即時回饋, 對他們來說比任何分數更有意義。
按此閱讀全文 身為前線教育工作者的筆者不敢班門弄斧,說甚麼教育理論,只想整理多年來點滴所見,在湍急的洪流下沉澱……反思……再思教育的方向。
不知何時開始,這小城出現了大伙兒的怪獸家長,學校變成了學店,消費文化入侵學校的教育。學校為了要滿足家長的安全感,於是功課不可沒有,每天每科規定要給幾份,一天上四至五科,加起來就有十多份功課了。別說孩子叫苦連天,就是老師看見那密密麻麻的家課欄,也不忍心再給了。學校的課程呢?在一片呼聲下要提前教,早半年甚至一年,總之要比別校超前,這才是優秀的教育。這難道就是贏在起跑線?可是評估後,我們又說從評估的數據反映孩子不太掌握課程內容,於是唯有安排補課。孩子原本一天上八節課的,如今要延長課時,多坐一個鐘。即使是打工仔,天天要你加班,你也難接受吧!可憐孩子是無力反抗的。再者,試卷發回家後,到了家長的手中,當老師的,最怕遇上「求分」個案,怪獸家長為求多添一兩分,可以和老師爭論不休,一道簡單的題目,可以找來幾個說得「合情合理」的答案。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求分」,而不是「求真」……究竟誰主教育? 按此閱讀全文 當香港的小學生連拿剪刀,跑、跳也算危險,又仍以學業成績為至高無尚的競爭標準時,德國學生四年級就要作職業及學科分流,老師問:「這麼早? 」德國校長只答一句:’no dead end’,老師不禁反思:香港的教育不應也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嗎? 為何我們卻令學生只得’one way’可走?
按此閱讀全文 在堅樂第二小學推行中的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有很多夥伴導師, 其中一位是在設計藝術上的導師秋明姐姐。她斷斷續續做了十年時裝設計, 有次機緣巧合下到畫室代課, 竟發現設計與教育拉在一起有這麼大的意義。她說:「我因此亦邊工作邊攻讀教育……藝術教育實在是人性的基本需要,很需要得到普及。」
按此閱讀全文 在這個學生、家長、教師、學校皆被學業成績反過來壓垮的異化年代中,我們各自活在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黑暗裡面,大家在缺乏完備資訊的狀態下被動地作出博弈論式的思考 — 以為自己身處在零和的棋盤中。如此不健康的互動往往令大家殊途同歸、走進軍備競賽的惡性循環內。退一步觀之,我期望更多人投入推動體驗式學習的行列,給予學生更多發現自我的空間和時間、打開孩子的天空。因我相信教育的本義不是促使學生進入一場零和博弈之中自相殘殺,而要務實地引導他們學習知識、反思人生遇見的不同價值、為社會提供多贏狀態的教育方針,從現時的趨勢看,發展中的體驗式學習正在向大家展現曙光。
按此閱讀全文 有位剛由國內來港的插班生,對於下午LBD的這些活動安排,他帶着既疑惑又擔心的神情問我:「韓老師,學這些東西有用嗎?我在國內兩天就操一份卷子,到了這裏,兩個星期才做了一份小卷子!我們再這樣下去,將來怎麼能跟國內的學生競爭呀?」
我跟他説:「以前大家都認為IQ是重要的,但後來卻認為另有一樣更為重要,你知道是甚麼嗎?」他説不知道。我便告訴是EQ — -情商管理,一個擁有高EQ的人比一個擁有高IQ的人更容易成功,可見管理情緒的重要性。 我再跟他説:「在LBD的活動安排中,其中一樣要訓練的是創意。你認為,不斷地做練習卷比較重要呢?還是訓練創意比較重要呢?」他説不知道。由於他崇拜名人,我便告訴他:創立微軟的世界首富蓋茨和創立臉書的富豪朱克伯格,兩人都在讀大學時選擇中途輟學,用他們的創意去創業,影響了全世界的人,並成為世界富豪,可見創意的重要性。 點撃這裡閱讀全文 Learn to Read「從閱讀中學習」是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中其中一項理念支柱。我們的閱讀,不是補充練習的文章,或教科書中堆砌而來的故事,而是真正的繪本小故事,能讓孩子在簡單有趣的故事中,透過不斷聆聽輸入及朗誦輸出,感受學習英語的樂趣,建立「我可以」(I can)的信念。
按此閱讀全文。 【明報專訊】看着四層樓高的木台楷,他戴着頭盔,繫上飛索,心裏一直抖震。他好玩好動,從沒有人會認為他會害怕,其實他是那種從不敢坐過山車的,現在要一步一步爬上幾十米高的木樁柱,同伴有的在下面幫他放繩,有的在另一邊興奮的給他鼓勵。在高台上,他看着前面的同伴蹤身躍離台板,用飛索飛過對面,她不也是心驚膽顫的嗎?她也做到了,我再怕也不能阻礙其他同伴前進….就這樣,他振聲高呼:「我準備好了,你們準備好未!」大伙兒一句「準備好!」他頭也不回,「頂硬上」跳了出去。
按此閱讀全文 【明報專訊】上次提到在堅樂小學推行「留白」時間,為孩子在繁忙的生活中劃出一片沒有必定要學習的時間,讓他們舒壓之餘亦學習為自己作選擇,安排閒暇。今次我想談談近日在學校見證過的兩個活生生例子,讓我更加堅信作為老師、家長,我們必須信任孩子,放手讓他們伸展羽翼,他們才能振翅高飛。
按此閱讀全文 【明報專訊】自決定與排球隊多年好友阿Cam合力推動體驗學習,至現時每天往堅樂第二小學(堅二小)進行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活動,都有感誠惶誠恐,戰戰兢兢。因為知道要將EDiversity創新教育思維,在傳統政府資助小學裡實踐,挑戰不能說不大。但恃著之前有一年任該校學校發展顧問經驗,對校情和人事尚算熟識,於是拍拍心口:我來也。
按此閱讀全文 【明報專訊】防止學童自殺委員會的終極報告指出:學童自殺與教育制度無關」,與民間聯席的聲音相反,這似乎又是建制主導跟用家主導看制度的分別。既然各執一詞,莫衷一是,不如先談談何謂「教育制度」再說。
按此閱讀全文 【明報專訊】在華人社會,聽話的孩子就是乖孩子,最得人寵愛;不聽話的,特別是挑戰權威的,通常都被視作反叛、難搞一族,故紀律與服從通常是本港主流學校一個非常著重的素質,這實在也無可厚非,因「一言九頂」的孩子也確實令人非常苦惱,更何況當一位老師面對一班二、三十個孩子時, 班裡總會有些孩子開始顧盼四週、自說自話、互相傾偈, 而課室以至禮堂的設計, 又「奇妙地」將雜音放大, 眨眼間, 課堂已變成街市般, 老師失聲的狀況比比皆是,所以學校一般都利用不同的課室管理方法,如「拍拍、拍拍拍」式拍掌,或用口講「ding dong ding dong」等,讓學生拍掌回應,以取得學生的注意力繼續上課。可普天之下總會有些學生是難以專注的,而世上的老師中亦不乏「長氣」且說話乏味者,這樣一來又很快失去學生的注意力。總之老師有時要用上很多工夫和時間去處理秩序,這樣既減少了學習時間之餘,過程亦相當疲累。
按此閱讀全文 能否完成作品並非最重要,孩子如何與其他人合作、如何自己解決爭才是最重要。(圖:張惠侶) 【明報專訊】在短促的課堂教指定的知識,一定是以老師的input 為主的,而我們在校內午飯後一個半小時的「感.創.做」時段,卻希望是少框架,以學生output為主的,我們著重的不僅是學生要能運用知識,更是讓學生有空間去想、去感受、去理解、去做、去交流、去問、去表達、去協作來學習,我們希望透過在這種課堂內實踐,老師能從主導課堂者,逐漸蛻變成協助學生成為自主學習者的角色。
按此閱讀全文 堅樂第二小學校長蕭婷(右一)與學生們(圖:張惠侶) 【明報專訊】去年十月,在教育界打滾多年的排球好友Masa對我說:「Cam,我正在一間基層小學做義工搞家長教育,校長很有心,來傾傾好嗎?」
這間小學,是在觀塘順安邨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是全港三間於去年九月開辦以應付本港短暫學額不足的小學,由於只有九年辦學權,故又俗稱「短命學校」。 按此閱讀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