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2030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師生故事館

石籬聖若望天主教小學 #林穎謙老師:在教學中展現同理心  分享實踐LBD小心得

4/4/2022

 

​LBD「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不難理解,但在課堂上實踐起來也需要不少探索和嘗試,才能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林穎謙老師任教LBD已經四年,期間累積了不少經驗。林老師與同學們的關係很好,全因為他以同理心對待孩子,願意去理解同學們的角度和需要。他的教學理念出發點源於大學讀書實習時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學生會沒有心機上我的課堂?」成為老師後,他仍一直以這個問題來提醒場自己,不斷改進教學技巧。LBD很著重同學們的參與和回應,正與林老師的初心相同,因此碰撞出良好的化學反應。


由學生角度出發 實踐彈性教學 

林老師表示自己的課堂很著重彈性,會根據學生的注意力而調節課堂比重。「我們平常會拿著紙本教案,這樣我們老師會教得很舒服,但是教案很多時候是我們老師想出來的,是我們認為同學們會注重這些東西,但我們不是同學本身,因為我們始終是成年人,他們可能有不同看法。」如果同學們對某些地方更有興趣,林老師會鼓勵他們深化那些課題,以回應他們的好奇心。他認為LBD課堂的彈性在於如果同學們對某個地方有反應,他不會趕著去下一個課題,他會承著同學們的回應發展課堂的深度。林老師認為,雖然老師早已設定了教案和教學目標,但實踐上仍是要看學生們那一課的狀態,按他們的需求去調適自己的課堂。

與學生建立關係 陪伴他們學習

在課堂以外,林老師與同學們的關係良好,他認為師生關係需要時間去累積。「尤其我在九月時,見到有幾個同學坐得很定、非常乖,坐得很挺,整個人都僵硬了,但只要你多拍一拍他的肩膊或頭,他就會慢慢放鬆,明白到『你不是鞭策我去學習,而是陪伴我』,這是比任何技巧更加實在,這就是關係,這就是我一直相信的」

林老師相信,LBD出發點是同理心和關心,教師也需要於堂上展示到這些東西。老師們也要理解同學們,例如看見大部份同學昨天整晚溫習很累時,他曾經試過暫停課堂,給他們十分鐘,播放音樂讓他們休息一會,同學們也真的會回復狀態。狀態好的時候,同學們能專心投入兩節課堂,也要接受同學們有狀態不好的時候,站於同學角度讓他們休息,「有時未必是臥於枱上,而是與同學們閑聊幾句就可以讓他們回來,這是能使學習效能更好。」

善用「小法寶」 將多元化教學帶進日常課堂

小學的兩節連堂有一個多小時,有時就算是大人也難以維持這麼久的專注力。林老師想起自己還在大學讀書實習時,眼見同學們很乖、身子坐得很挺,但卻不是全神地上我的課堂,只聽到七成已是十分厲害。當時他的暑期工在海洋公園做導師,小朋友在海洋公園的教育活動中表現十分投入,整堂課也與導師有互動,他汲取了那些經驗,活用在日後的教學之中。他說,即使學校內的資源和教材不及一些機構豐富,但有一樣很便宜的法寶是每一位老師都有的,就是我們的聲線。「聲線的高低調節我們的小朋友是留意到的,可能有時你很大聲、很盡力地跟小朋友說,但是他們很快就沒有專注力了,但是如果你調節聲線就會不同。有時高音,有時低音,有時很快,有時很慢,大家會願意去集中,維持到的專注力和持久度已經很不同。」

另外,林老師又會善用戲劇教育,他說,相比起播放影片,讓學生自己來演那些影片,他們會投入得多。好像「保護私隱」這個課題,同學們對「私隱」這個抽像的概念可能比較陌生,按書本去教同學們可能只是坐在那裡兩眼發光,但當邀請同學親歷其境,同學們便會明白。林老師說他通常自己去扮「壞人」,要騙同學們手冊第一頁的個人信息,他們就會知道那一堆的資訊原來就叫做私隱。「這就是一個課堂彈性的例子,我要看他們的反應再去調適一些很深、很抽象的概念,令他們明白和享受。不單止是同學們能吸收及專心,我自己於過程中跟他們互動,都是一個非常好的經歷,我自己也很享受課堂。」

林老師說,他的教學路上一直在成長,「我認為自己心態是較為開放的,我能接受不同人對我教育上的不同意見,可以告訴我怎樣教得更好、做得更好。我認為作為現在的老師,每一個都需要有胸襟,第一是願意聽他人說的,而第二是願意分享的,我認為這兩項是我在這幾年一直做到的。如果說我未來的目標,就是我希望把這樣東西帶給我的同事。」


評論已關閉。

    按日期搜尋: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六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按類別搜尋:

    全部
    校長有話兒
    老師有話兒

© 「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 2023 版權所有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