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
#仁德天主教小學校長 陳善科三年前開始加入LBD的行列。當時他參觀完友校的成果分享展,「感到非常震驚!」那所學校的小一學生十分主動地向他分享學習成果,過程十分自然又充滿喜悅。原來他們採用了LBD教學模式,小朋友變得充滿求知慾。於是「科校長」就決定將LBD 引入仁德,希望為學生帶來改變。
2019年,仁德天主教小學正式成為教育大同的重點學校,引入LBD後半年,同學已漸漸已有改變,他們對學習更加積極,能力感亦越來越強,「學生主動學習、分享,沒有倚賴心態。以前的小朋友經常會說:『我不懂,你幫我吧。』但透過LBD教育後,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應對老師給予他們的任務,滿懷自信地自習,並解決問題。學生由被動式學習變成主動式學習,這些轉變都使我們非常感動,亦是老師、學校繼續投放資源,努力推行LBD的原因。」 小孩子自發學習 師長不用催迫 怎樣才算是愉快學習呢?有人會想到用小組活動、遊戲式學習。「表面上他們很愉快,但我們從不知道學生最理想的學習方式。」然而,科校長在LBD的課堂找到了學生真正愉快學習的畫面,他有兩個觀察: 「第一,學生不想放小息。在主題學習週內,學生要在兩天時間就着一個課題思考。而老師留意到學生在小息時仍在討論。『為甚麼不小息?』老師問。學生回答:『我不想放小息』他們雖然辛苦,但亦開心。由此,我們知道小朋友不會只顧玩耍而不想學習,因為他們認為值得。」 「第二個畫面出現在成果分享展。我看見有個學生蹲坐在走廊地下。我好奇上前一問究竟,那個學生指着課室的海報對我說:『我認為這張海報可以畫得更好。』我明白了小朋友是無限的!會想精益求精、想做得更好。所以LBD教育使我們明白到,有時候可能只是教育的方式不適合學生,才沒法達到我們期望的結果。」 學生擁有課堂 才會熱衷學習 透過「動手做」,小朋友感到課堂有趣,於是更積極投入學習。但其實背後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原因。 「學生感覺自己是課堂的主角。以往(課堂)可能由老師主導,但LBD 的確改變了教學的歷程,把學生放為更主要的角色。」 教育大同經常強調教育「要尊重每個小朋友的不同」。而陳善科校長就點出了兩個關鍵概念:「放手」和「尊重」。「放手」是在課堂中讓學生有更多「表達與選擇」(Voice-and-choice)。至於「尊重」就是老師接受小朋友任何形式的表達而不批判美醜,欣賞他們的努力和意見。 「當小朋友能夠作出選擇時,他們都得到更多課堂的樂趣,意識到這不只是老師的課堂,而是『我」』也參與其中。這讓學生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空間和安全感。」 位於元朗的 #聖公會靈愛小學 於2016/17年起減少校內考試次數,小五至小六的考試由四次減至三次;至於小一至小四的考試則由四次減至兩次,而前校長謝仕泉是政策背後的推手。上次我們就提到減考試的成效,但改革措施每每出台,均會遇到來自各界的反對聲音。而謝校長讓我們看見決心與遠見在推行新政策時的重要性。
【校長有話兒:專訪謝仕泉校長(上):學生成績沒有因考試少了而退步 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244056836339963) (編按:謝仕泉於2016 - 2021年間擔任元朗靈愛小學第八任校長,在剛剛過去的八月,謝校長宣佈退休,校長一職由翟智康接任。謝校長於任內大刀闊斧改革教學政策,其中一項就是減少考試次數。出奇地,學生成績及升中派位結果卻沒有受到新政策而改變,但學生的壓力就明顯減少,學校也可以騰出時間為學生進行其他學習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