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ckey Club "Learning By Doing" Academy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師生故事館

【老師有話兒】屯門仁德天主教小學校長 #陳善科(下):LBD改變教學心態,讓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

3/4/2022

 
上一篇文章分享到 #仁德天主教小學校長 陳善科分享LBD教學方式如何改變課堂文化和讓學生增加自信。其實LBD教育不止為學生帶來改變,摸索這個教育模式的過程中,也讓老師反思與成長,「科校長」說:「我作為校長,在聊天中會嘗試讓老師不斷反思『教育需要什麼?學生又需要什麼?能否嘗試不同的教育策略有助學生學習?』讓老師和學生共同成長。」總結三年的LBD實踐經驗,科校長確實見證到老師們的各種轉變。

鼓勵老師給予學生更多空間

LBD與傳統教學模式有很大分別,老師需要充份理解課程理念與方式,才有信心帶領課堂。科校長指,當初學校準備引入LBD時,首先和老師們一起到訪不同的新學校,參觀他們的成果分享展,與友校老師交談、分享LBD教學心得,老師看到友校學生的表現後亦會對自己的學生有所期待。接著學校開始培訓老師,讓他們更了解LBD的教學方式、需要注意的地方。例如老師要懂得放手、尊重學生、適當地提供資源,讓學生在過程中建立信心和技能,之後便能夠一步一步朝着自己的方向進發。

在LBD教育下,老師也會面對一些小問題,例如叫學生設計動物,作品有時會令人摸不着頭腦。老師要選作品貼堂的時候可能會有些掙扎:「校長,這些作品適合貼堂嗎,真的可以嗎?」這時,科校長便會給予老師信心和肯定,因為他相信在LBD教育下,就是要支持鼓勵學生、欣賞他們的努力。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貼堂時會非常高興,老師看在眼裏也會感到鼓舞,師生互相影響,形成正面的循環。 漸漸地不僅只是在LBD課堂,老師在其他課堂上也有所改變。例如他們會更着重同學的分享,學生亦感受到老師對自己的重視,更勇於表達。

疫情改變學習生態  是反思教育的好機會

在疫情期間,LBD教學方式的確有所困難,因為教學方式非常重視小朋友能否親歷現場,無法帶小朋友到公園、社區體驗。所以在只剩下視像教學時,學校一直思考如何讓小朋友得到面授的教育成果。疫情不止為LBD教學施行上帶來挑戰,同時也打破了全港所有學校年深月久的教育常規,這也是個好機會讓學校跳出框框,回應當代學生的需要。

科校長指,經歷兩年LBD教學後,在疫情期間感覺學生最需要、而且缺乏的,其實是學生們之間的互動交流,「若以傳統教學模式,很多時候老師會因為追趕課程而減少小組活動,這反而會失去學生最期待、實體課最寶貴的東西,是LBD提醒了我們這一點的。」事實上,這不只是LBD的挑戰,而是現今整體教育所面對的挑戰,「在現今這世代,小朋友最需要的一定不是知識,因為若果他們想學習,現在都可以隨手可得,但價值觀、態度就不一樣,成績重要,但相比知識的結果,價值觀、態度和一些技能更終身受用。」

LBD重視教師培訓 讓計劃有延續性

科校長分享說:「這些年我的教育路上都參加了不少計劃,都會發現有同一毛病——缺乏延續性。很多時候興起一套新的教育方式,那位主教成為主角,老師只是協助者,那麼計劃一完結、沒有了支援,主教離開後,計劃便停滯不前。」然而,教育大同的「感.創.做.」大本營不希望教育改變只是曇花一現,因為計劃非常重視老師的培訓,花很多時間和老師一起共同備課、反思共學的工作坊,以及建立老師的態度、技能。科校長說:「教育大同真的把『學』與『教』的改變帶到學校,使這份改變能夠延續下去。」

科校長指現在LBD在三年級學生中推行非常成功,未來會探索在高年級學生中成功延展的方法。當中高年級學生需要面對考試,學校會改變以往專題研習的模式,改用LBD的主題式研習。因為高年級學生在過往低年級時已經掌握LBD的態度、技能。而老師亦透過LBD課堂,教育心態已經有所轉變,日後能自然地將LBD精神運用到其他課堂上,讓老師們終生受用。

​

評論已關閉。

    按日期搜尋: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六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按類別搜尋:

    全部
    校長有話兒
    老師有話兒

© 賽馬會「感.創.做」大本營 2022 版權所有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