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2030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師生故事館

【 #老師有話兒】劉秀雯、林穎謙(下):作為老師,我感受到自己在教人而不只是教書

1/14/2022

 
劉秀雯老師:LBD讓學習連結真實生活,可培養小孩的同理心
​

由課程設計到教學現場,LBD貫徹了四項不同元素:
(1)真實性
(2)探究 
(3)表達與選擇 
(4)參與 
劉秀雯老師很喜歡LBD 做到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生活」,「我記得一年級有一個課程講情緒,我很喜歡這個主題,因為可以讓小朋友知道原來有不同的情緒,(以及)可以通過表徵、行為、動作知道別人的情緒。最重要的是有這些情緒很正常,例如我有傷心的事,我可以將它寫在紙飛機上,將紙飛機飛出去。或者當我有憤怒的事,我應該怎樣避免不會做出傷害自己和傷害他人的事,例如我可以和公仔傾訴,可以打枕頭,這些都是他日常生活可以做到的。」

讓學生認識情緒,他們才懂得如何表達感受。LBD不單讓學生與自身連繫,更期望他們可以與周邊的人、社區甚至社會連結。劉秀雯老師就提到在認識學校的單元中,小朋友需要親身訪問教學助理、工友姨姨、老師及校長;而在家庭的單元,學生會分享課堂知識予家人,藉此與家人connect!劉秀雯老師認為這種連結很重要,「因為他們可以表達對這個世界的感受,藉此培養小朋友的同理心。」

林穎謙:同學主動尋找新知識 

劉老師分享完畢後,接着有林穎謙老師談談LBD讓他難忘的片段。林老師課堂的學生都十分主動問問題、積極投入課堂活動,原因是課堂激發了他們自主學習的動力,「例如上一堂我們做了消化系統實驗,我提到:大腸生病會肚瀉,因大腸吸收不到水份。然後同學會主動引伸很多問題,例如小腸生病會如何?胃生病會如何?雖然我不能提供所有知識,但我開啟了同學主動問問題和找答案的動力!所以LBD課堂能夠增加同學的動機,他們可以帶着這些動機到處尋找其他知識。」看見同學享受學習,林老師心裏也感到喜悅和滿足。

LBD不但讓學生的學習更愉快,也讓老師重拾教學的滿足感,林穎謙老師說LBD為他思想上帶來很大衝擊,讓他感受到「教人而不只是教書」,「如果一直使用教科書上堂,我相信自己在教學上會很出色,但是教人就未必很出色。例如我教同學仔要關心別人,他們在考試中答對,我就給予分數,這是十分容易的。但如果我能夠讓學生在面對人生每個階段時,都會想起家人,在不同角度和主題,慢慢向同學仔滲入關心家人的想法,這比起考試分數意義更重大,亦是令我想邀請更多老師進入LBD課程的原因。」 

作為課程發展主任的劉秀雯老師也有同感,點頭表示同意,「LBD的確花費我很多時間和努力,(但)我不希望看到年輕的同事只在乎教書,不想他們虛度30年的教學熱誠,所以我也希望他們能找回教學的樂趣,繼續在這行業發展!」

劉秀雯:WALKER豐富了我們的眼界,也是我的「樹窿」
 

LBD教學現場充滿挑戰,在日常會議和訪問都會聽到他們的內心剖白。所以教育大同特設「學校同行者」(Walker)角色,除了進行老師培訓外,也與他們同行,聆聽他們的心聲。「他們可以告訴我應該聚焦的地方,一些我們忽略的觀點,從而可以作出改進。」劉秀雯老師認同Walker的角色十分重要,「她帶給我們很多其他學校的資源和課程步伐,即使我們較少機會觀察其他學校的課堂,但也可以透過參考不同學校的做法,豐富我們的眼界。」
​ 

「其實LBD team很着重團體精神,所以Walker都幫助我們了解其他團員,例如大家的優點和缺點,如何讓大家的優點發揮和互相補足大家的缺點。我有些困難未必能與同事分享,因為會增添同事的壓力,所以Walker也是我的樹窿,它可以協助我思考如何繼續在學校發展。總括而言,它可以幫助老師建構教學技巧,而且可以發現小朋友在課堂上遇到什麼事。」


評論已關閉。

    按日期搜尋: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六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按類別搜尋:

    全部
    校長有話兒
    老師有話兒

© 「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 2023 版權所有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