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新會商會學校 的LBD課堂只有大約二十名學生,屬於 #小班教學,老師也認同這會更容易照顧每位學生需要,有利推行 #LBD 教學。不過,該校卻面對另一挑戰,就是有大量 #非華語學生(#NCS)。李老師的課堂有15名學生,當中 NCS 學生就有8名,華語學生7名,非華語學生數目比華語生多。除了語言外,老師也要面對文化差異。如何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成為了老師重要的一課,今年第二年教LBD的李詩婷老師就有以下經歷: 問:「課堂如何 #照顧學習差異?可以跟我們分享上課的例子嗎?」 李:「我們第一個單元是校園繽紛樂,同學需要訪問一位學校同事日常工作的苦與樂,於是我就設計了一張中文工作紙,裹面有四條問題,第一是被訪者的姓名、第二是該同事在校工作了多少年、第三是他工作最辛苦的地方、第四是他最喜歡學校哪一部份。我發現香港小朋友會好興奮跟着工作紙訪問工友,亦順利拿到答案,但他們不太懂寫字,於是我會逐個教。但到非華語同學仔時,縱使我加了圖畫在問題旁邊、又用中文將問題讀了一次,但他們也不太知我在做甚麼。然後我會即場口譯,並將英文寫在黑板,但他們(反而是)將訪問問題重讀一次。有次我甚至自問自答,成件事好荒謬,問卷是由老師完成,學生就負責將答案抄在工作紙上。 我好沮喪,因為學生好安靜地抄答案,他們並沒有經歷訪問過程那種好奇心,所以落堂後我有反思,也請教了周sir及Walker。周sir去年有教NCS 同學。他們說我要由學生自身角度出發,同時要慢。當你掌握到慢節奏時,再比空間他發揮,你就會見到同學一步一步成長。所以第二堂我就拿了一些白紙入課室,也給了他們一些油粉彩,讓他們訪問朋友喜歡的食物,再寫低朋友英文名字及將答案畫下來。在三十分鐘的課堂內,我見到同學好開心找朋友訪問,每個人畫出來的圖畫都是不同的,他們用色大膽,而且熱切跟我分享其作品,我就知我成功了,因為我容讓他們慢慢來。」 LBD 其中一個元素是真實性,讓學生探索與自己或生活有關的真實問題,李老師觀察到這可以讓學生更容易投入課堂:
「這個任務要他們問好朋友喜歡吃甚麼,因為朋友近身好多,所以更容易令佢開口,亦會令到佢覺得整件事好有趣,對於老師做的事他們都不是太在意(笑),但當係朋友時,就會想知多一些。 在過程中,他們不單和同學合作,而且畫得好開心,又問得好開心。原來當(我)無(設定)框框時,淨係比張白紙佢,都可以畫到我想要的東西。」 評論已關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