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2030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師生故事館

循理會美林小學 侯善鈺老師:希望小朋友找到自我價值

2/10/2022

 

​侯善鈺老師是循理會美林小學的體育老師,去年九月開始任教二年級LBD常識課。作為第一年任教LBD的新老師,卻對LBD有很深的感受,這就要由她的經歷說起。

中學時期,侯老師深受體育老師的啟發,「老師會令不喜歡運動的人至少不抗拒運動。大家未必做得好好,但至少你肯去嘗試!」願意嘗試有時比結果本身更重要,但侯老師目睹的是,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中,學生接連遇到挫敗,扼殺了學生的探索精神。
鼓勵學生欣賞自己

「譬如我有教過高年級,有些學生真的不願作出嘗試,答問題也答得很細聲。」她知道不少學生因答錯問題而被老師責罵,久而久之便會否定自己,失去信心。「但我不想他們覺得自己乜都唔得。很多東西其實沒有對與錯,只是他們沒有信心、不敢嘗試,所以就很難投入課堂。」

為了讓同學找到自身價值,老師也用了一些方法,鼓勵同學欣賞自己,「對於有特別需要的小朋友,我會落堂問他:『你欣賞自己甚麼?你今堂會比自己幾多分?』即使同學比兩分自己,我都會問:『你欣賞自己甚麼?』小朋友就會開始思考:『Er……沒有。』我會話:『你再想想?』他開始說:『Er……我有乖乖留心聽、有答問題。』我想在這裏鼓勵他要努力。」侯老師不希望小朋友覺得自己一無事處,然後放棄自己,她自言很喜歡LBD教學,因為課堂可以容許學生自由探索、嘗試、失敗,然後反思、再嘗試。

「LBD 沒有實質對與錯。我看見學生成日比老師教導如何做如何做、學生覺得自己唔得。我不想他們這樣,我想他們在課堂中覺得自己好有用、好開心以及學到野。」

透過活動的方式,即使能力較弱的學生也可以容易投入課堂,享受學習,「以往能力較弱的學生只能在一旁靜坐,但到了LBD 堂,他們在分組活動中有與其他學生合作的機會,使他們更投入。我認為LBD 可以幫助達成教育抱負,讓學生學懂課本以外的知識,譬如怎樣與他人相處,一些好的價值、品德等等。」另一個有關非華語學生的故事,可以觀看以上的影片。

困難與挑戰

學生要經歷Trial and Error,而其實老師也在匍匐前行,要不斷摸索自身的教學模式,他們或許比學生更需要具備探索精神。如何平衡課堂秩序及達成課堂目標往往是不少老師的難題。侯老師就向我們分享了一則小故事:

「在分組活動時,有一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情緒突然失控,他會到處跑、扔東西、大哭大叫。當時我感到措手不及。」幸得同事的幫助,學生最終冷靜下來,但這次經歷讓侯老師有不少反思。當初她聽到同事分享,為小朋友自身的轉變而感到鼓舞,但處身教育現場,挑戰接踵而來。但她始終相信,不要大聲喝罵學生,而是調適同學情緒,然後建立課堂常規、鼓勵同學欣賞自己、肯定自己:

「我知道不同學生有不同能力,因此如何調適他們的情緒需要不同的技巧。譬如我班中有一些特殊需要的學生,他們比起其他同學的專注力低,所以在每次課堂後我都會反思教學方式是不是適合他們。最近我在嘗試一些獎勵計劃,在班房貼了一張有眼耳口鼻的紙,提醒同學上課時要尊重其他同學:耳朵需要聆聽別人、眼睛需要望向分享中的同學、嘴巴要合上。久而久之同學習慣了這種上課模式,專注力也提高了。」

知識重要  但品德更重要

「另外我也準備了一些提示卡讓學生在課後寫下他們學會了以及欣賞的東西,讓他們知道上課不只是學懂知識,還要關心其他同學。有一次有同學在提示卡上寫下:『欣賞那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即使他有不情願的時候,但也盡力去做』。那位有特殊需要的學生聽到後感到很高興,這令我很感動。」在侯老師的教導下,學生的轉變已悄悄地發生,只要堅持和等待,播下的種子最終都會結出果實。

「我自己未必好重視知識學到幾多,但我更加想看見學生的進步,多方面幫助他成長。不只教他考試,還有品德、人際相處的技巧等等。」看見小朋友快樂成長,相信便是侯老師作最寶貴的禮物,簡單、純粹。

評論已關閉。

    按日期搜尋:

    十二月 2022
    十一月 2022
    十月 2022
    六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按類別搜尋:

    全部
    校長有話兒
    老師有話兒

© 「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 2023 版權所有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主頁
  • 足跡
    • 我們的發展
    • 「感.創.做」實況 >
      • 2019-2022 計劃第二階段實況 >
        • 教師培訓 >
          • 教師培訓 2021-2022
          • 教師培訓 2020 - 2021
          • 教師培訓 2019 - 2020
        • 跨校共學
        • 課堂剪影 >
          • 課堂剪影 2021 - 2022
        • 家長教育
      • 2016-2019 計劃第一階段實況 >
        • 跨校共學 >
          • 聯校教師發展日
          • 教師發展營
          • 聯校LBD經驗分享會
          • Living Values Educator Training Workshop
        • 家長教育 >
          • “正向溝通”家長講座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智樂家長遊戲講座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一年級家長觀課
          • 「感.創.做」親子體驗日
        • 課堂實況 >
          • AMLBD 半天「感.創.做」+ FUN DAY
          • 智樂兒童遊戲日:讓孩子自由玩!
          • AMLBD 半天「感.創.做」
          • 「感.創.做」體驗日
          • 「感.創.做」展示日
          • 半天「感.創.做」 >
            • 低年級:和哥哥組
            • 低年級:摩菲亞哥哥組
            • 低年級:富爸爸組
            • 低年級:Tiffany姐姐組
            • 高年級:《衫。文字》
            • 高年級:《反轉西貢》
            • 高年級:《堅樂小食茶餐廳》
            • 高年級:《社區建築師》
            • 高年級:《圓夢計劃》
          • 「感.創.做」體驗日
          • 全天候「感.創.做」 >
            • 小一
            • 小二
            • 小四
            • 小五
            • 小六
          • 「感.創.做」大本營展示日
          • 智樂遊戲日
          • 「感.創.做」大本營派對
          • 「感.創.做」課堂 >
            • 設計課
            • 自造課
            • 遊戲課
            • 閱讀課
          • Big Space 留白時間
        • 教師培訓 >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教師發展工作坊
          • LBD 教師發展日
          • 芬蘭之旅家長晚會
          • 智樂老師培訓工作坊
          • 課後教師發展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增長思維與固定思維
          • 我們的芬蘭之旅
          • 教師發展日:「適異學習」工作坊
          • 教師發展日:教師也來做中學!
          • 首屆基礎工作坊 >
            • 第一節:遊戲的理由
            • 第二節:設計的理由
            • 第三節:自造的理由
            • 第四節:閱讀的理由
            • 第五、六節:評估的理由及課程設計
          • 老師鬆一鬆
      • 一路走來 >
        • 第二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三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四間支持LBD的小學
        • 第五間支持LBD的小學
    • 參與學校
  • 成效
  • 同行共學
    • 核心理念
    • 教學設計示例(一): 1 年級主題-〈獨特的我〉
    • 教學設計示例(二):2 年級主題-〈健康的我〉
  • 師生故事館
  • 媒體報導
    • 所有媒體報導
    • 明報系列報導
    • 明周文化系列報導
    • 芬蘭之旅系列報導
  • 一起築夢
    • 出版物
    • 常見問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