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創.做」全方位價值承傳計劃
文:洪美芝
「今天在課堂上你問了學生什麼問題?」我總愛在開會時這樣問教師。 提問是課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對每個教師的教學都必不可少。提問有什麼用途呢?提升學生課堂的參與?檢視學生能否掌握知識?我認為更重要的是引領學生思考,讓學生把思考變成習慣,建立批判思考、解難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提問是一項重要的教學技能,除增加學生的好奇心外,亦能啟動思考。而教師通過在課堂上的提問,亦讓自己思考問題與教學的關聯,日後會更有意識地提問。 前往《明報 教得樂》閱讀全文
0 評論
在科技一日千里的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提出的《教育2030:學習指南》,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報告內容涵蓋知識、技能、態度與價值3大層面,不難看出學生的態度與價值在未來社會日益重要,譬如承擔、同理心等。
【明報專訊】我們在上一期為大家介紹了LBD「感創做」課程的其中兩項元素:「真實性」(Authenticity)和「探究」(Inquiry)。今期將會介紹其餘兩項元素:「表達和選擇」(Voice and Choice),以及投入(Engagement)。
文︰沈雅詩
【明報專訊】在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下,學與教應以「學生為中心」,並通過「手腦並用」去建構知識。但回歸現實,教師往往受制於教科書海量的內容、測考評估的安排,能讓學生參與課堂的空間有限。為了替教師拆牆鬆綁,推動革新學習的慈善團體「教育大同」兩年前大膽地為初小常識科設計了一個無教科書、不用測考,卻強調「動手學」(Learning By Doing, LBD)的課程,共有14間小學參與。究竟什麼是LBD呢? 文:周嘉俊
Learning by doing(LBD)不止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學生可以透過我們規劃的課節循序漸進地建構知識、技能與態度。學生會做實驗,教師帶領反思。我們也會使用繪本教學。LBD的教學手法和資源十分多樣,因此也不時引來教師的疑問:LBD的本質是什麼?我的課堂有足夠的LBD元素嗎? 文:周嘉俊
在小學常識科課程指引下,學與教應以「學生為中心」,並通過「手腦並用」去建構知識。但回歸現實,教師往往受制於教科書海量的內容、測考評估的安排,能讓學生參與課堂的空間有限。為了替教師拆牆鬆綁,推動革新學習的慈善團體「教育大同」兩年前大膽地為初小常識科設計了一個無教科書、不用測考,卻強調「動手學」(Learning By Doing, LBD)的課程,共有14間小學參與。究竟什麼是LBD呢? 【明報專訊】上網一按搜尋鍵就找到海量知識的年代,傳遞知識仍是否學校最重要的價值?這個世代的孩子需要什麼技能,才能面對現在和將來?「感.創.做」(Learning By Doing,簡稱LBD)課程是素養導向,期望教育不再局限於知識,更涵蓋價值及能力,讓孩子學到的能在生活中實踐,可面對未來的挑戰。
課程是教與學的靈魂,主導着教師教什麼、怎樣教;學生學什麼、怎樣學。知識導向的課堂已經過時,究竟孩子要經歷怎樣的學習,才能發展出素養?相信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想找出答案。
有聽過這個小故事嗎?清晨的校門外不知何故躺着一條香蕉皮,沒多久這寸土地開始熱鬧起來。只見孩子們有的大步跨過,有的繞道而行,較大的孩子議論它的來歷。不久,一個小男孩路過便伸手把它丟進垃圾桶。這香蕉皮惹來的小風波就此謝幕。
「老師,我跟住要點做?」、「老師,係咪咁呀!」、「老師,我做唔到呀!」在專題研習周課堂,教師忙得不可開交,照顧完這一組,轉個頭又要走到另一組。讓學生主動發現、探索,透過同儕間溝通和協作來解決問題,本應是做專題研習的美好原意。但現實是,孩子到了高小仍未懂得怎樣自行分組、協商、討論、解難並達成共識。自主學習的空間雖然釋放了,主導的卻仍然是教師。
|
按日期搜尋:
十一月 2022
按類別搜尋:
全部
|